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坚持生态优先 共护绿水青山


时间:2021-01-21 14:21:16  来源:  作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支撑。今年省两会期间,省政协委员围绕我省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立法推进我省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黄河流经我省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等8个省辖市,河道总长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就如何更好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民建界别的省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委员们建议制定统一的保护和治理我省黄河流域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统筹协调黄河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工作,有效处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全要素、全流域横向立法体系。此外,委员们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对黄河流域设立哪些类型的生态功能区做出规定,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为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根本遵循。

  针对强化生态监管和环境整治,委员们建议,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持续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推动农业清洁化生产,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抓好秸秆综合利用。

  加大黄河湿地保护力度

  我省黄河流域内湿地面积20.34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2.67%。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和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生态区位非常重要。

  针对保护区内人口众多、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矛盾比较突出、黄河湿地不湿等问题,九三学社界别的省政协委员提出建议。

  委员们认为,应组织继续推进黄河滩区移民工程,优先将各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通过移民安置工作迁移至自然保护区以外,解决居民生产生活同湿地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沿黄河湿地5个自然保护区内划定的基本农田有44.84万亩。对此,委员们建议我省积极同自然资源部沟通协调,将自然保护区内基本农田进行调减,并规划实施退耕还湿和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还原黄河湿地生态原真性。

  针对“黄河湿地不湿”的问题,委员们建议在滩区规划生态引水工程,将黄河河道中的低水位引至高滩,增加其水域面积,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委员们还建议规划实施一批黄河湿地生态旅游修复项目,通过修建必要的生态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通过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离城区较近的滩区规划建设一批科普宣教场馆,向社会宣传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价值功能及黄河文化,扩大黄河湿地的社会影响,提升社会公众对黄河湿地保护的认知度。

  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基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省政协委员李军认为,近年来,我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全省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本底尚未根本改变,必须采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综合模式。李军建议,建立政府引导与投贷管理相结合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与金融资本广泛参与,克服财政资金缺口大的问题。

  如何加强对生态保护修复基金的管理?李军建议,财政部门加强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基金的运作管理,对基金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监督范围、执行流程、监督措施、公示等程序和要求进行明确,待经验成熟时形成规范性文件,为统一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制度支撑。

  李军认为,由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涉及多部门管理,多种类项目综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引入第三方生态修复管理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以解决目前部门管理职能交叉和管理费用过高的问题。

  完善生态廊道建设

  生态廊道建设是国土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省各地主城区、公路沿线、河流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大渠沿线等生态廊道相继建成,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景观持续向好,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农工党界别的省政协委员调研后发现,我省生态廊道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需要仍有差距,一些重要的河网、林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廊道仍未建成。

  对此,委员们建议,依托交通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建设由铁路、公路、河流等组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提高廊道绿化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林网络,城镇空间采用廊道串联,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防护林完善和提升,构建平原生态绿网;丰富和创新造林绿化形式,倡导营造“创业林”“园丁林”“天使林”等纪念林,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改善生态环境。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Copyright © www.yaxin222.com 最新登录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111111号